搜索
未找到匹配的内容
新闻中心 / 博客

远程会议DSP软硬之争:谁该对音质负责?

Zoom、Teams与专业会议麦克风之间,如何避免算法冲突?
Vergil
七月 15, 2025
4 min read
远程会议DSP软硬之争:谁该对音质负责?

远程会议DSP软硬之争:谁该对音质负责?

在远程会议成为工作常态的今天,音频质量直接影响着沟通效率。然而,现代视频会议系统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:硬件和软件都在"好心办坏事"。一边是会议硬件(麦克风阵列、外置DSP设备等)忙着进行数字信号处理,另一边是会议软件平台(Zoom、Microsoft Teams)也在运行自己的算法(回声消除AEC、噪声抑制NS、自动增益控制AGC)。当这两套系统各自为政,却不知道对方存在时,就会产生算法冲突——用户经常抱怨的声音"断断续续"或音量"忽大忽小",很可能就是这种"双重处理"惹的祸。对于音频产品经理和研发人员来说,如何在跨平台部署中避免这种冲突,正是本文要深入探讨的核心问题。

现实案例:会议硬件 DSP 与 Zoom/Teams 冲突

在实际项目部署中,软硬件音频处理冲突的问题屡见不鲜,让人头疼不已。某高校使用了 Shure 的吊顶阵列麦克风搭配 Zoom 开会。Shure麦克风阵列内置DSP算法,已经在本地进行了回声消除和自动增益等处理。然而,由于无法保证所有与会者都启用 Zoom 的"原始音频"模式来关闭其自动回声消除(很多普通用户根本不知道去设置),只能让 Zoom 继续对传入的声音进行处理。结果就是,已经被硬件优化过的声音又被Zoom的算法"二次加工",远端学生听到的声音要么被过度降噪弄得断断续续,要么因为双重增益控制而音量起伏不定,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。

这在微软 Teams 中也有类似的抱怨:一些专业用户希望关闭 Teams 的自动增益控制和回声消除,但默认情况下却无法彻底禁用。正如一位音频工程师所抱怨的:"我们使用专业麦克风和入耳监听,本不需要软件端的回声消除。然而不像 Zoom 可以关闭处理,Teams 根本没有让用户停用AEC的选项"1

上述例子并非孤例。在 Reddit 的专业音频论坛中,就有人讨论在会议室配置中,麦克风阵列 (如 Shure MXA920) + 外部DSP处理器 (如 Biamp/QSC) + 视频会议软件 (如 Zoom)同时启用AEC时该如何取舍2。许多经验分享都强调避免多重回声消除:最好只保留一个地方执行AEC,其他都关闭。如果使用外置DSP做了AEC,那么应关闭麦克风设备自带的AEC并尽量让会议软件不再二次处理。

然而现实中这很难做到统一:例如Zoom普通会议模式下,除非手动开启"原始音频",否则默认总会执行降噪和回声消除3。而很多非技术用户不知道如何设置原始音频,导致软件端仍在处理已由硬件处理过的声音。反过来,如果要求设备关闭自身DSP,让软件单独处理,也可能牺牲硬件算法的优势。种种不一致造成音频链路上"两头都有加工"的局面,最终反映到听感上就是音质变差。这类现象频频出现,以至于有资深用户直言应该关闭Zoom的所有"增强功能"以避免双重处理冲突,因为像Shure MV7这样的麦克风自己的DSP已经管控好了音质4

相比Zoom在音频处理上的灵活性,微软Teams的问题更为严重:标准客户端根本不给用户提供自主关闭音频处理的选项。一位熟悉Teams平台的工程师指出:“Teams不允许用户关闭回声消除(AEC)。如果用户使用的设备不是Teams官方认证的,平台就会默认设备质量不过关,为了防止回声问题强制启动自身的AEC处理。5”这种设计意味着即使用户拥有高质量的专业音频设备,也无法避免Teams的强制处理,让许多专业用户感到无奈。

"双重处理"为什么损害音质?

双重回声消除冲突示意图
图像展示了硬件和软件同时进行回声消除时产生的处理冲突,导致音频信号被过度处理

当软硬件同时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时,重复叠加的算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,严重影响音质,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• 回声消除 (AEC) 叠加导致失真:理想状况下,一个完整的音频链路只需要由一端完成回声消除即可。然而,当麦克风阵列和会议软件同时开启各自的回声消除算法时,问题就出现了:第二个AEC环节接收到的是已经被第一个AEC算法预处理过的音频信号,这种情况下,第二个算法可能会误判,将已经处理过的有效语音当作“回声”进一步抵消。结果,原本清晰的声音变得闷沉甚至断断续续,让人感觉讲话不自然、难以理解。

  • 噪声抑制 (NS) 叠加导致人声失真:硬件和软件可能各自都有降噪算法。当双重降噪叠加时,往往会误伤语音。例如硬件先降噪使语音中安静片段更安静,随后软件又认为这些片段是背景噪声而进一步压制,结果就是讲话断续或尾音被切掉,听感上就会断断续续——许多用户报告的 Zoom 把钢琴或讲话尾音切掉,即是因双重门限噪声门所致。

  • 自动增益控制 (AGC) 打架:AGC旨在动态调整音量保持稳定,但当硬件和软件各有一套AGC时,会产生增益上的 pumping/breathing。举例来说,麦阵设备判定说话人声音小而放大,主机软件可能随即检测到输入变大又压低增益,如此来回,反而导致远端听众听到的音量时大时小。两个AGC互相"对抗"会严重破坏音量的一致性。

归根结底,问题在于多重音频DSP在信号链上各自为政,却缺乏协同。正如专家所言:"多个互不相识的音频DSP串联,对音质而言再糟糕不过,必须尽一切努力避免这种情况"6。每多一个未经协同的处理环节,都会累积原始声音的失真,也更难保证最终输出保真。尤其当这些处理模块执行类似功能时(如双重回声消除或双重降噪),往往弊大于利。Shure的一份指南明确提醒,如果使用高质量麦克风且其自带了DSP,建议关闭软件的过滤算法,以免相互干扰7。可见"双重处理"在业内早已被视为音频大忌,不加以避免就会出现我们前面描述的问题。

平台与设备:兼容机制与缺失

平台音频设置界面显示Zoom原始音频和Teams高保真音乐模式选项
平台音频控制设置示例:Zoom的原始音频功能和Teams的高保真音乐模式,允许用户绕过软件音频处理

面对上述冲突,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让软硬件双方协调分工:要么信任硬件,让软件端关闭自己的处理;要么依赖软件,则让硬件输出原始信号不再预处理。在实际产品中,不少厂商和平台已经考虑到了这点,并引入了一些兼容机制,然而这些机制仍有局限。

Zoom 的原始音频模式

Zoom在这方面相对提供了更多手动控制选项。普通用户界面下,Zoom默认启用其"优化音频",包括适度的噪声抑制和AEC,以照顾多数人的基本会议体验8。但对于音乐表演、专业音频场景或高端麦克风用户,Zoom提供了"原始声音"模式(High fidelity music mode 等),允许用户关掉这些默认过滤。当使用高质量麦克风(尤其是这些麦克风自带处理功能)或者需要捕捉全频带声音时,可以考虑移除Zoom自带滤波并提高采样率。在启用"原始音频"后,Zoom会关闭自身的回声消除和后处理,将采样率提高到专业水准。用户甚至可以手动选择关闭AEC(仅在使用耳机或特殊场景下才推荐关闭,以免产生啸叫回声)。这等于给了专业用户一个手动阀门:当我确信自己的设备/环境已经处理好回声和噪音,就可以关闭Zoom的软件处理,从而避免双重处理。

更进一步,在Zoom Rooms(一种部署在会议室电脑上的专业版本)中,Zoom还能自动检测音频设备类型,并根据需要启用/停用自身DSP9。如果所选用的是外部DSP设备且输入输出集成在一起(例如一套USB音频终端,自带麦克风+扬声器+AEC能力),Zoom Rooms可以禁用其软件音频处理,把任务完全交给外部设备;反之如果输入输出是独立设备(比如一个普通麦克风+显示器扬声器),Zoom就会自动打开软件AEC以保证不会产生回声。Zoom官方指南甚至提到,一些经过特殊设计的设备在被Zoom选中时,会自动让Zoom关闭软件回声消除和降噪(Zoom称之为SAP,Software Audio Processing)。例如 Logitech、Poly 等认证设备在Zoom Rooms中都会这样做。当然,如果用户手动调整设备配置,Zoom软件处理可能又会被重新启用,此时需要注意再次关闭。总体而言,Zoom提供了软硬件兼容的弹性:既有自动识别机制,又允许人工干预。很多AV集成商对此表示认可,称"感谢Zoom允许我们手动覆盖自动设置"10

Teams 的认证策略

相比之下,Microsoft Teams 对外部音频处理的态度可以说更保守也更强势。在标准的Teams桌面客户端中,并没有像Zoom那样明显的"原始音频"开关,绝大多数用户只能使用Teams默认的音频算法。微软将音频处理开关深藏于设备认证体系之中:只有当连接的是Teams 认证设备时,Teams才会"知趣"地关闭自己的处理,把工作交给设备。具体来说,Teams通过USB设备的标识来判断。如果一个USB音频设备声明自己是"Echo-Cancelling Speakerphone"(带回声消除功能的免提设备),按照USB音频规范(Code 0x0405)可以告知主机无需额外AEC11

理论上,Teams客户端遇到这样的设备应该停止自身AEC,进行所谓"硬件卸载 (Hardware Offloading)"。但是,仅有设备自我声明还不够。微软同时实行白名单制度:只有那些通过Teams认证的设备(其厂商ID和产品ID在微软数据库中)即使报告自己具备AEC,Teams才真正信任并停用客户端处理;反之,非认证设备即便按照规范表明"我有AEC",Teams也可能置之不理,仍旧运行自己的回声消除。

这一策略在实践中引发了不少问题。一款高品质但未认证的外置DSP设备,明明正确地以0x405类型(自带AEC的扬声器电话)连入电脑,按理Teams应停用自身AEC。然而由于该设备不在微软的内部白名单上,Teams无视了设备提供的信息,继续执行它自己的音频处理,导致音频被不必要地重复处理而"弄糟"了。

更糟糕的是,这种情况下系统集成人员和用户毫无办法:设备厂商、集成商、IT管理员都无法干预Teams客户端的决策。微软对此的态度相当强硬,简而言之就是:"用了我们认证的设备就不会有问题"。这实际上把用户锁定在认证生态内,否则就要承受双重处理的风险。

微软Teams之所以这样设计,初衷可能是为了确保音频体验不因"不可靠设备"而变差,所以宁可过度处理也不愿放权给设备。然而对于专业用户而言,这种"一刀切"的自动增益和回声控制显然难以令人满意。近期Teams也推出了"高保真音乐模式"等功能,主要面向音乐和专业音频场景,允许在会议中关闭噪声抑制、回声消除等处理,以提升音频保真度12。但此功能需要专门开启,且目的在于音乐分享而非日常会议,普通用户仍不会在一般通话中去动这些设置。

设备端的兼容模式

除了平台端的努力,不少硬件厂商也在想办法与软平台和平共处。常见的思路有:

  • 提供设备模式切换:一些会议音频设备有"免提模式""录音模式"等设置。例如某些专业麦克风或DSP处理器,可以在驱动/控制软件中设置为"Echo Cancelling Speakerphone"模式。一旦这样配置,设备连接电脑后就会以带AEC能力的免提音频类出现,从而提示视频会议软件关闭自身AEC13。Shure的P300音频处理器用户指南就明确写到:将其USB设备类型设为Echo-Canceling Speakerphone,可告诉软Codec关闭自身的AEC。类似地,许多USB会议音响(Speakerphone)设备本身就遵循免提设备标准,使Zoom、Teams检测到它是免提设备时,会让它自行处理回声。这种做法利用了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层面的信息传递,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双重回声消除的问题。

  • 专门的"会议模式"算法:有些硬件在检测到特定应用程序或音频路径时,会调整自己的DSP策略。例如有的麦克风阵列在"会议模式"下会关闭自身的噪声抑制,把这部分交给软件做,以避免双方都在降噪。但这需要设备能识别应用场景,实际实现较复杂,而且并非通用解决方案。

  • 获取平台认证:通过官方认证(如Zoom Certified或Teams Certified)也是硬件确保兼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。认证过程往往要求设备在回声消除、噪声处理等方面通过严格测试,保证与平台算法配合良好。一旦认证,平台就会在检测到该设备时自动调整自己的处理策略(如Teams会关闭AEC14、Zoom Rooms会关闭SAP),从而避免冲突。当然,认证设备也通常在硬件上做了预优化以配合平台。例如Shure最新的MXA系列阵列就同时通过了Zoom和Teams认证15,并号称"开箱即提供回声和噪声消除的干净音频,交给你喜欢的会议软件"。

Shure Microflex Advance阵列麦克风
现代会议室中安装于天花板的Shure Microflex Advance阵列麦克风(白色圆盘)。这类专业硬件内置高级DSP算法,能够在本地执行回声消除、噪声抑制和自动增益控制,然后将优化后的音频发送给软平台。如果软平台能够识别并信任这些设备,自身的音频处理会自动让位,从而避免"双重处理"对音质的影响。

避免"双重处理"的实战建议

针对产品经理和研发人员,以下是一些减少软硬件音频冲突、提升跨平台音质一致性的建议:

  • 尽量确保单一端处理:设计方案时明确AEC/NS/AGC由哪一端负责,另一端则关闭同类功能。比如使用了具有AEC功能的麦克风阵列或DSP,则要求远端软件关闭AEC;反之如果软件端算法更强大,则让设备输出原始音频。切忌两边同时上。

  • 利用平台提供的专业模式:善用Zoom的"原始音频"开关等功能。当部署面向技术用户的会议环境时,可以培训用户或预先设置,让主讲人启用Zoom的高保真音乐模式并关闭回声消除和自动增益等选项。在Teams中,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切换到"高保真音乐模式",将噪声抑制调为关或低,以减少算法干预。虽然Teams没有全局关闭AEC的选项,但在特定场景下这些设置能部分缓解双重处理的问题。

  • 选用经过认证或兼容良好的设备:采购会议音频硬件时,优先考虑Zoom/Teams官方认证的产品。这些设备通常已经过平台兼容性验证,使用时平台会自动调整算法避免冲突。如果使用未认证设备,要仔细阅读厂商文档,看看有无推荐的配置(例如设置设备为免提类型等)来改善兼容性。

  • 设备提供兼容模式开关:作为硬件研发,考虑在产品中加入"平台兼容模式"。例如一个麦克风阵列可以提供两种USB输出模式:Processed模式(设备已做AEC/降噪处理)和Bypass模式(原始麦克风信号)。当发现用户需要接入不允许关闭处理的软平台(如普通Teams客户端),可指导其切换到Bypass模式,把处理留给软件,反之则用Processed模式配合原始音频功能。虽然不能动态自动协商,但由产品提供选择权,总比用户无法控制要好。

  • 加强用户教育与文档:在部署方案和用户手册中明确提醒最终用户如何配合获得最佳音质。例如告诉会议主持人:"如果使用我们提供的专业麦克风,请在Zoom中开启原始音频并关闭自动增益。" 又或者提示IT管理员:"Teams默认会处理音频,如使用我们的设备,请确保启用Teams的'高保真模式'或将设备设置为Teams模式"。清晰的指引可以减少因设置不当导致的音质问题。

  • 持续关注平台更新:软硬件平台的音频策略并非一成不变。比如微软可能通过更新客户端改变对白名单设备的处理方式(甚至包括认证设备,视情况自动开关处理)。产品经理需要跟踪Zoom、Teams的新版本发布说明。如果平台增加了手动开关(例如未来的Teams可能开放AEC开关给用户)或改变了默认算法,应及时调整自身产品的兼容策略,通知客户相应设置变更。

避免"双重处理"需要软硬件双方共同配合。硬件厂商应尽量让设备"告诉"平台自己的能力和需求(例如采用正确的USB描述符),平台则应给予专家用户适当的控制权或更智能的检测机制。不管是通过标准协议也好,还是行业认证也罢,最终目的是确保任一时刻只有一个"大脑"在做特定的音频优化——否则多个大脑各行其是,只会把原本清晰的声音搞得面目全非。

结语:提升跨平台音频体验的路径

在当今混合办公和远程教学盛行的时代,用户经常需要在不同会议平台之间切换。音频产品经理的目标之一,就是让自家硬件在各个平台上都呈现出一致出色的效果。然而平台音频处理冲突正成为横亘在这一目标前的拦路虎。如果放任双重处理不管,最终用户会因为糟糕的音质而抱怨,甚至无法分清责任在硬件还是软件,影响品牌声誉。

解决这一难题没有银弹,但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积极趋势:行业协作和标准化。Zoom和微软等已经开始通过认证项目、开放部分设置来改善兼容性。音频设备厂商也在升级产品以符合通用规范,主动适配主流平台。或许未来,我们会有更智能的协商协议,软硬件在接入时自动协定由谁来执行哪些处理。如果能够实现那样的互操作,"双重处理"导致的音质问题将迎刃而解,用户也将获得跨平台一致且高品质的音频体验。

在此之前,音频从业者需要秉持"一个会议链路,只用一次处理"的原则,在设计和部署中小心权衡,充分利用现有手段避免算法冲突。只有软硬件通力合作,才能真正"各司其职",为远程会议还原一个清晰、自然的声音交流环境。

分享此文章

订阅最新资讯

通过邮件,获取最新的音频技术文章和行业新闻。

阅读更多

让我们携手合作!

让高端音质触手可及
WeChat QR Code

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

© 2025 木瓜科技. 版权所有.